《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正式印发,对重庆如何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作出了全方位部署。
那么,该规划释放了未来5年人社领域哪些信号?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读。
就业目标和要求有哪些?如何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根本。“十三五”时期,我市城镇新增就业36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在年度控制目标以内,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
据介绍,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重庆将继续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提升劳动者技能素养,有效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确保“十四五”期末,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比如,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方面,我市将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该负责人说,具体来讲,我市将开展“就在山城”重点群体就业扶持工程,实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专项帮扶计划,实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全覆盖,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在90%以上;每年帮扶15万登记失业人员、8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同时,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精准、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加大困难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青年帮扶力度。拓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外出就业和返乡创业渠道。畅通失业人员求助渠道,健全失业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指导、生活保障联动机制。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对困难人员实施“一对一”帮扶,统筹做好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后疫情”时代,如何突出对新经济、新平台发展和新业态灵活就业的支持,规划也在这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
“我们希望通过强化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支持,释放就业创业‘新动能’。”该负责人说,“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加大对新经济、新平台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个体经营,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
同时,实施新职业推广计划,广泛开展新职业新业态技能培训,推动建立150个新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培养培训20万名以上符合新经济、新业态和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新型技能人才。
此外,还将推进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和就业促进项目,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加快完善相关劳动保障制度。完善就业失业统计监测预警体系,建立新就业形态用工监测和调查统计分析制度,加强就业统计数据质量核查,有效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和措施有哪些?
“夯实民生之基,社保体系建设持续完善。”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持续推动完善社保制度体系,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此次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市将不断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巩固,社会保险待遇稳步提高,基金运行更加安全平稳。
“比如,在健全调整社会保险待遇机制方面,我市将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同时,合理确定失业保险待遇保障水平,推进失业保险金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职工收入增长相适应的工伤待遇调整机制。
而在提升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能力方面,我市将实现与国家平台应接尽接,网上服务事项应上尽上,提升社保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加快推动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
根据规划目标,“十四五”期末,我市城乡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00万人、750万人、610万人。
如何推动建设西部人力资源服务高地促进人力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在渝举行,对推动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
根据规划,我市将坚持市场主导,需求引领,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新体系,推动建设西部人力资源服务高地。到“十四五”末,行业年营业收入达千亿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达3500家,从业人员达3.5万人,年帮助实现就业和流动人数500万人次。
蓝图已擘画,关键在落实。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体系,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与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抓住电子、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材料等产业转型升级契机,针对性开展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服务,强化人力资源服务业与产业发展的相互联动。
同时,加强产业平台建设,到“十四五”末,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家-2家、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0家、区县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若干家,充分发挥园区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
此外,还将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金融支持,打造低成本人力资源服务战略洼地。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到“十四五”末,入库市级人力资源诚信示范机构150家以上。
“我们还将持续开展劳务中介专项整治行动。”该负责人表示,将严肃查处非法职业中介、提供虚假信息、乱收费用等扰乱市场行为。探索工商登记信息与人力资源服务许可信息定期比对机制,及时清理“无证经营”等违法行为。强化市场监督信息公开,大力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如何完善劳动关系治理体系?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创新和完善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体制机制,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完善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方法,积极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合作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在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方面,我市将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实施“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劳动关系领域各项改革创新。
“按照国家部署,我们将探索规范新业态劳动用工,保障新业态劳动者权益。”该负责人说,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劳务派遣制度,开展对重点行业的突出用工问题治理,建立健全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在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体制机制方面,我市将健全争议多元处理机制,持续推进调解仲裁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夯实基层调解组织工作基础,健全调解制度,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建立重大集体争议案件快速响应机制和横向部门协同处理机制。
而在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方面,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建设,持续推进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健全配套政策文件,落实各项保障工资支付制度,并推进智慧监察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系统。
此外,我市还将推进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工作。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保障权益维护机制,畅通劳动者举报投诉渠道,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主动巡查、书面审查、专项检查执法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如何营造?
人才是第一资源。
“我们将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该负责人说,为此,首先,要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深化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与人才供求匹配机制。同时,制定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引才政策,完善“塔尖”“塔基”人才政策,建立完善柔性引才机制,不断丰富引才活动,提升“重庆英才”品牌影响力,吸引大批“高精尖缺”人才聚渝,力争5年引进各类优秀人才10万名。
其次,在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市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在培养选拔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加大博士后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优化完善博士后创新发展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加大博士后科研平台建设,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入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第三,在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实施“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大力培养智能人才、技能人才。
具体来讲,我市将通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完善校企联合育人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高技能人才队伍。
“我们还着眼于我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培育集聚创新创业人才。”该负责人举例说,比如,为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我市可按“一事一议”方式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支持,在团队招聘、岗位管理、薪酬管理、人才服务等方面强化保障。并且,对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等大型科技平台招收培养博士后,在全市博士后资助中设立专项资助,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工程,制定相应职称评价标准,资助举办技术经理人高级研修班。到“十四五”期末,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230万人、450万人。
促进共同富裕,针对收入分配有哪些重点举措?
收入分配是关系每个人共享发展成果的问题,也是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如何分好蛋糕的问题。“十四五”时期,我市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更是当前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话题。
未来5年,我市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
“我们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举措。”该负责人介绍,一是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改革。我市将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工资支付制度。着力提高一线职工待遇,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支持企业将工资分配、薪酬增长与岗位价值、技能素质、实绩贡献、创新成果等因素挂钩,探索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岗位分红权、项目收益分红、股权激励等多种分配方式。
二是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探索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行业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水平。同时,完善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全面提升“渝薪芯”工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薪酬项目全覆盖和全市事业单位全覆盖,形成工资数据一体化集成。
三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我市将拓宽就业渠道,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匹配度和劳动参与率,稳定工资性收入预期。拓宽技术工人上升通道,着力提高技能型人才、技术工人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促进低收入群体劳动致富,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小微创业者扶持政策,支持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勤劳致富。
如何提高人力社保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健全人力社保公共服务制度,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动人力社保公共服务更加均衡、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更可持续。
规划目标如何落实落地?我市将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同时,实施人力社保信息化创新提升行动。
“我们正在开展‘智慧人社’建设,推进信息系统一体化整合,实现‘一窗综办’‘全域通办’。”该负责人解释说,将按照“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原则,全面推进线上服务,实现多渠道一体、服务标准统一、线上线下衔接融合,并做好与部级市级信息系统、政务平台的对接工作,推进“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同时,聚焦群众所需所盼,创新技术手段,积极推进公共服务打包办、提速办、简便办、满意办“四办”服务。
此外,我市还将大力推进社保卡“一卡通”应用,充分发挥社保卡身份凭证、缴费和待遇领取、就医结算、信息记录、自助查询、金融支付等基本功能,同时推动社保卡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惠民惠农补贴发放、就医购药、信用服务等其他领域广泛应用,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形成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
到‘十四五’末,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将更加优质。届时,上下联动、内部一体、外部协同、过程可控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智慧服务能力和服务质效不断提升,社保卡应用广泛普及,人力社保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优质。
如何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怎样形成人力社保事业协同发展新局面?
为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深化沟通协调机制,不断拓展跨区域、跨省市交流与合作,以项目带动推进实现资源共享、要素互通、制度互联、待遇互认,促进形成人力社保事业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规划提出的要求和举措,就是要全力促进川渝两地在人社领域的合作方面迈上新的台阶。”该负责人说,比如,在成渝两地深化就业协同方面,两地将共建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共享求职用工、就业监测、重点群体就业等大数据信息,共同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
在深化社会保险协同方面,将加快实现两地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推动养老金领取资格核查互认,推动实施失业保险参保关系及参保年限互认等。
在强化人力资源高效配置方面,将加快人才集聚,探索建立川渝籍海外人才数据库,共同做好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同时,加强专技、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推进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资格互认,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职称互认机制。
那么,“十四五”规划又将如何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根据规划,将重点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支撑等方面分类支持“一区两群”人力社保事业发展,推动“一区两群”差异化协调发展。
具体来讲,将推动“一区”引领发展,开展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专项,支持有条件的区在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实行优于市级的优惠政策;推动“两群”特色发展,支持渝东北、渝东南有条件的区县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中心,并在选派专家服务团、建立专家服务基地、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柔性引进人才。
此外,规划还提出,我市将全力推进“一区两群”人社事业协同发展的若干举措,同时聚焦乡村就业困难人员、低收入人口,建立施策精准、机制灵活、服务高效的人社帮扶机制。依托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等地区协作机制,稳定脱贫人口就业规模,持续推进有意愿的乡村地区劳动者转移就业,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此次发布的《规划》,围绕就业创业、社保、人才人事、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川渝合作5大主要板块,提出8个专栏计划:
技能重庆
“技能重庆”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巴渝工匠”高质量发展工程、全民技能提升工程、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新型技能人才培育工程。
英才汇聚
“英才汇聚”行动计划:其中包括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工程、博士后人才培养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服务行动、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创新支持行动、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建立“智能+技能”人才孵化空间、优秀科学家及其团队培养专项、青年英才储备专项、“才聚巴渝”系列引才活动、人才驿站(柔性引才)建设专项。
和谐同行
“和谐同行”劳动关系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实施和谐劳动关系培育计划、实施重点企业用工指导计划、实施企业薪酬指引计划、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建设计划、推进“互联网+调解仲裁”、调解员、仲裁员队伍建设计划。
勠力同心
川渝人社“勠力同心”行动计划:其中包括“才兴川渝”引才活动专项、“智汇巴蜀”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专项、建立川渝博士后工作联盟、川渝人社信息化建设。
聚力增效
就业“聚力增效”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就在山城”重点群体就业扶持工程、“渝创渝新”创业促进就业工程、“职引未来”职业指导服务提升工程、“智能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
固本培元
社会保险“固本培元”行动计划:其中包括持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多层次工伤保险制度。
千亿跃升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千亿跃升”行动计划:其中包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千亿扩容”计划、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计划、人力资源服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计划、人力资源市场诚信提升计划。
强基提质
基本公共服务“强基提质”行动计划,其中包括人力社保信息化工程、智慧人社”项目、社保卡“一卡通”综合应用平台、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推荐文章
APP下载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