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到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参观学习的同学络绎不绝。他们大多数都会在“托孤遗书”前驻足,细读这封写在简陋毛边纸上的遗书。
“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江姐在牺牲前写成的遗书,将3岁儿子彭云托付给亲人。只有巴掌大的托孤遗书,字里行间饱含着一位铁骨柔肠的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厚爱和殷切期望,也浸透着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江姐,原名江竹筠,曾于1944—1946年在川大学习。在川大期间,江姐逐渐由一名爱国青年成长为坚贞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长期以来,川大不断挖掘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用更新的形式、更丰富的内容,让博大而深刻的思想,焕发青春和时代的气息。
江姐纪念馆推动红色文化浸润校园
在四川大学校园内,有一棵百年皂角树。江姐在川大就读期间,就居住生活在这棵树下的女生院里。而今,女生院旧址之上,已建起一座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的江姐纪念馆,成为红色文化辐射整个校园的原点。
物理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傅馨葛是江姐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她从讲解工作中受益良多:“我越了解她、走近她,越能感受到她无惧磨难、宁折不屈的信念。”
“每一届新生入学都会参观江姐纪念馆,我也经常去纪念馆,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我要像江姐一样不断锤炼更顽强的意志,勇于面对困难,不断突破自我,学习更多专业知识回馈社会。”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学生王海溦说。
江姐纪念馆同时也是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事迹陈列馆。这里陈列着江竹筠的入学登记表、转系登记名册等珍贵档案,生动还原了一个思想进步、青春热血的江姐形象。川大英烈厅则集中展示了民主革命时期为新中国诞生献出宝贵生命的川大师生校友的革命事迹,体现了川大学人将治学与救国紧密结合,以永不言败的姿态激励民族斗志的精神风范。
在川大校园内,学生随时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今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学校专题策划展览,多形式开展活动,让江姐的事迹走进人心,成为激励学生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
“红色文化满校园,目的不仅是为纪念从川大走出去的英雄儿女,更是为了勉励今日川大学子不忘历史、传承红色血脉。”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说。
江姐班引领传承红色基因热潮
“当江姐走向刑场的时候,她把梳子、牙刷、口杯等东西都送给了其他难友,身上唯一带着的就是儿子彭云的照片。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一位母亲的温情和深情。”今年清明节,江姐班成员、华西口腔医学院2017级本科生黄凌依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江姐的理解。
学生纷纷发言:“江姐坚信,共产党人一定能建立一个充满公平和正义的新中国,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孩子和母亲都能团聚。”
近年来,川大在文学与新闻学院、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华西口腔医学院以及江姐曾经学习过的生命科学学院设立了江姐班,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继承和弘扬江姐的伟大精神。
“我们有更多机会去感受她的意志和信仰的力量,去学习她的奉献精神。”黄凌依说,江姐班会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比如举办马列著作阅读分享会、参与四川大学青春歌会、观看江姐舞台剧等。每一次学习,都能引发热烈的讨论,这已是川大各个江姐班的日常。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生命科学学院江姐班的李歆睿和同学一起,前往自贡和重庆等与江姐有关的红色革命基地学习。当李歆睿在渣滓洞再一次听到江姐“托孤遗书”的故事时,她的感触比以往更深:“我们看到江姐在那样残酷的刑具折磨下,仍然乐观、执着地坚守自己的信仰,并且她希望能把自己的信仰和希望传给孩子、延续到未来,这让我们极为感动。”
在江姐班的影响下,以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为总揽,各种形式的读书会、研讨会等活动在学生中自发开展起来,红色文化不断融入教育教学日常,呈现出新的时代内涵。
江姐相关剧目增强川大学子使命感
“1944年的重庆,街头巷尾中暗涌着紧迫的危机,地下党员江竹筠不得不转移到抗战大后方成都,前往人才济济的川大。”前不久,川大师生自主创作,反映江姐事迹的话剧《待放》再度在川大演播厅上演。
“原来英雄也生活在凡间,也和每个普通人一样,感受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文学与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刘若楠观后感叹,江姐的伟大之处在于,她关心的不只有自己一人的生计,更有整个中国的前途和未来。这种精神也感染了刘若楠,她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近年来,四川大学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学校表演、编导、舞蹈等多学科骨干教师,下基层、赴川南、奔重庆、深入校史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反复打磨排成《待放》《江姐在川大》等剧目,在全校、全川甚至出川展演。
受感染的不仅是观众,更有主创人员。在专业老师和主创团队的指导下,全校数百名学生参与了剧目的创作,他们在反复揣摩中,更加深刻理解了江姐,将理想信念刻进了自己的骨髓。
《江姐在川大》中江姐的扮演者、艺术学院2017级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梁雅芯同学说:“在演出第五幕时,江姐与同窗好友告别,我仿佛真的和江姐融为一体,那种内心的煎熬、挣扎、悲痛、不舍,交织在一起。在那一刻,我的心和江姐一同碎了。”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川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将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融入青春血脉,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学校又举办以江姐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主题团日、重新演绎江姐故事等,让同学们再受精神洗礼。
计算机学院“探红梅”实践队通过线上共听共赏《红梅赞》,与江姐后人连线,深入了解江姐的事迹;化学工程学院红岩队在线上开展问卷调查,对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学习与传承红色基因的情况进行调研;化学学院“追寻红色足迹”暑期实践小组组织研读书籍《红岩》,观看学习江姐有关纪录片、电影、电视剧……
“今天和平、稳定、快乐、安康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不仅要好好珍惜,更要努力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张俊辉说。
推荐文章
APP下载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