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以面对面交流为主要手段,意欲测查应试者的人岗匹配性。自然有亲和力的状态以及流畅有条理的表达都是面试表现的加分项。但在严阵以待的考场高压情境下,想做到举重若轻地表达心中所想实属不易。很多考生于备考阶段都会发现自己在答题时存在“嗯”、“呃”、“啊”、“呢”、“这个”、“然后”等语气词和口头语,这通常是由情绪紧张、储备不足、应变能力较差等因素导致的。如果频率适度,大家不用过分在意,这本身无伤大雅,甚至会增加表达的口语化和亲近感;但若存在口头语过量的问题,则会严重影响考生的流畅感和自信度,必须加以训练和规避。中公教育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讲述解决面试口头语问题的方法技巧。
一.正视问题,放平心态。
对问题合理的认识是指引我们正确行动的第一步。面试考试要求考生在限定时间内回答规定问题,留给考生思考和准备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高压环境下临场发挥,能够完全不出现一点磕绊地将答题一气呵成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况且,面试不同于笔试,评判的主观性比较大,适当出现一些停顿、思考、口头语能够使我们的表达更自然,更富有人情味,未尝不是件好事。所以,我们要是想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必须意识到这是个不可也无需避免的事情,关键是如何把口头语控制在一个恰到好处的频率中,帮助我们呈现更自洽的答题表现。
二.提升储备,增强底气。
调整好心态之后,我们就要付诸具体行动。上文分析过,口头语在面试答题中频繁出现,除了紧张心理外,主要是因为大家很多时候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些什么。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其实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知识匮乏感。换言之,要想做到面对难题和高压,仍能侃侃而谈、自信流畅,海量的知识及经验储备就是最基础的底气。这种储备包括但不限于大政方针、时事热点、名言警句、科学著作、遣词造句、固定搭配、书面用语等。当我们在平时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考试经验积累,就能在紧张的时候依据我们的既有认知模式去应对问题,用惯性去促成语句的搭配和衔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多读一些官方媒体的主流新闻报道和评论员文章,把一些优质的题目解析和表达搭配等进行记录积累,助力面试答题。
三.放慢语速,提纲辅助。
除了日常积累,我们在考场上也要注意一些答题的技巧。一方面,要在答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放缓答题语速,这样不仅会使我们看起来更从容不迫,还会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空间能够边说边想,为接下来要说的话打个腹稿,避免出现脑子跟不上嘴的尴尬。在舒缓自如的语速下,用适当停顿留白代替口头语作为上下文的过渡,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口头语过多的情况。平时可以多看新闻播报节目,跟着科班出身的新闻主播练习语速语调,找到最佳状态。
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列提纲的方式帮自己构建答题框架,归纳内容要点。在增强了对于题目的整体把控之后,语言流畅性自然会有所提高。在一些记忆断档无法顺畅连接之处,也可以迅速扫视提纲大体设计,为思路衔接提供一些书面参考。所以,在考场提供纸笔的前提下,大家可以尽量利用现有条件将答题框架条理清晰地列下来,用关键词醒目标出前因后果和思路大纲,但注意提纲不要赘述,谨防思考时间的浪费。
四.录音录像,自查自纠。
面试答题中口头语的出现,对很多考生来讲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如果每次练习过后不进行全面及时的复盘,大家则不会很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加以改正。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手机软件将自己的答题录音录制下来并将其转换成文字。这样一来,口说无凭的面试答题就可以变成白纸黑字的详细记录,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书面内容清晰地看到我们说口头语的频率以及种类,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去加以规避。除了直观看到口头语情况之外,语音转文字或者撰写逐字稿的方式还可以让我们以第三视角去重新审视答题内容,从而通过增减重组去查缺补漏,优化框架和细节,增加母题的储备,做到一举多得。
五.结对练习,互相提醒。
上述方式都是通过自身的积累和努力去应对问题,此外我们还需清楚认识到,只是一味刷题积累或纸上谈兵是无法将面试能力练习到位的,还需营造一种沉浸交互式的开口练习环境。故面试练习经常会采取对练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和备考小伙伴去结伴练习答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创造面对面开口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互相督促解决共性问题。比如口头语的问题,我们可以请对方充当考官为我们记录口头语出现的频率,事先约定如果超过一定的数量,比如连续出现同一口头语五次就要敲击桌子来制造一种阻断信号。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在口头语要脱口而出之前用适当停顿或近义替代的方式加以规避。这种方法除了对答题者有提醒作用外,也能使处于考官视角的搭档逐渐重视口头语问题的解决。
总而言之,流畅自信及条理清晰的表达是优质内容输出的前提。希望大家可以在中公教育的分享和指导下掌握规避面试口头语的方法,多加练习,提升自己在考场上的表现力与竞争力!
推荐文章
APP下载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