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云阳人才网 > 人力资源 >
如何“栽下梧桐树”引得人才来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时间:2021-04-26    云阳人才网

朱习加,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汽研风洞中心首席专家,她带领团队在重庆建立了中西部首座汽车风洞项目,为重庆汽车产业提供一流研发平台。

田勤,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2020年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汽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优秀人物”,为长安汽车“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提供人才保障。

林杨,长安汽车两江工厂三厂区总装车间工人,在繁忙的汽车生产线上,他和数以千计的工人一起默默付出,为工厂的产品交付、质量提升作出自己的贡献。

朱习加、田勤、林杨,他们在不同岗位、不同企业,共同为重庆汽车产业奋斗。正是无数个他们那样的人,让重庆汽车产业在2020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整车产量逆势同比增长13%,产量占全国比重较2019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

4月21日召开的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要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着力夯实制造业发展人才支撑。

重庆正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无论是建链、补链、强链,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人才。只有不断为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加速完善配套一系列人才“落户政策”,才能广集众智、汇聚群力吸引多层次人才加盟重庆,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多层次人才加速汇聚

今年1月,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康”)推出SF5自由远征版,综合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以上。

研发新能源汽车,需要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来支撑。金康整合全球研发人才,引入高端人才,弥补产业链发展短板。高继勇、陈渝褀便是其中两位。

高继勇擅长汽车智能网联技术,担任智能驾驶技术总监,负责汽车电子、车联网和自动驾驶研发;陈渝祺担任整车集成总监,负责整合集团的整车平台架构项目开发。他们都是行业专家,为金康SF5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

朱习加同样如此,借助她20余年海外空气动力学和气动声学开发经验,中国汽研在渝投资5亿元建设的汽车风洞中心得以顺利完成。

这样的例子,近年来在重庆还有很多。

重庆通过国创会(英才大会前身)引进蒙敏,她成立的重庆迪纳利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填补了中国西南地区在生物医药分析行业的空白。

从国外回渝创业的誉存科技联合创始人陈玮,迅速让誉存科技成长为重庆金融科技行业的领军企业,帮助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授信超500亿元。

在过去两届“重庆英才大会”上,重庆共引进紧缺优秀人才2504名,签约项目515个,吸引诺奖获得者莫罕·莫纳什尼可持续发展应用研究中心等多个高端平台落户。

2020年,重庆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同比增长100%,实现培养平台“倍增”;新增国家级博士后资助项目267项,同比增长100%,实现资助项目“倍增”;新增招收博士后607人,提前14个月完成招收人数“倍增计划”。

无论是一家企业,还是一条产业链,都需要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在这个梯队里,高端人才是项目的设计者、决策者,而项目的推动,则需要大量以本科生和硕士生为主的中端人才。

长安汽车在发布“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战略”后,对公司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田勤对公司各岗位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后发现,公司不但需要专业深度上纵向发展的人才,还需要在宽度上横向发展的人才,也就是所谓的“跨界人才”。基于此,她参与了长安汽车“横向七类、纵向二十二级”职位体系建设,打破传统的“一岗到底成长通道”,帮助企业人才由“单一领域”向“跨领域”转型发展。

近几年,重庆市内每年毕业的本科生加硕士生总数均达到10万人,加上“百万英才兴重庆”“重庆英才·职等你来”等引才活动的常态化开展,重庆的中端人才队伍不断充实。

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大量产业工人。作为基础人才的产业工人,是构成产业链人才结构的基石。

近年来,重庆不但从产业工人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提高产业工人地位,增强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还出台了《关于推进新时代重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重庆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产业链人才分布不均

然而在重庆,不是所有产业链的人才供给都能得到满足。

以近年来重庆人工智能领域诞生的“独角兽”企业——云从科技为例,云从科技虽然已成为国内人工智能的头部企业,但也受制于缺人才的困境。

“目前公司在算法、大数据等领域很缺人,我们的高端人才大多是从国外公司引入的。但目前公司技术团队依然人员不足,还需要大量的算法工程师和技术开发人员。”云从科技相关负责人坦言。

与云从科技一样面临人才紧缺的不止一家。重庆汉莎科技是一家从事互联网建设和多媒体应用的科技公司,创始人邓辉表示,公司曾在2018年谋划布局AI领域,但最终因为算法工程师等核心人才难找,只能暂时放弃该想法。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发布的《重庆市智能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我市目前并无专门针对智能产业领域的引才政策,近年来引进的智能产业人才也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虽然我市人才在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上有一定积累,但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地,整体上的人才储备、水平还比较落后。”重庆人工智能协会负责人表示,在培育人才方面,我市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靠高校,但是本地高校智能产业学科实力偏弱,培养人才的总量不足。如果人才供给不足,将制约我市人工智能发展。

其实不仅仅是人工智能产业,近年来,我市为把握智能化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布局的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都面临不同程度的人才供给问题。

以机器人产业为例,我市早在2013年就提出打造“机器人之都”,但时至今日,重庆还只能仰望这个目标,其主要原因就是遭遇了“人才问题”。

“我们公司现在也急需机器人研发人才,正在持续招聘中。”重庆德新机器人检测中心有限公司研发部副主任刘飞证实了相关企业的人才吃紧状况。

“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轨,教育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高校培养的人不少,但企业仍喊无人可用。”重庆市机器人专家组带头人何国田说,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缺乏,公司往往不愿录用。

高校培养与实际应用的脱节,让中端人才缺失,危及产业链人才的梯队建设。而作为产业链基石的产业工人,情况更不乐观。

今年的春季招聘,重庆许多制造业企业都把门槛放得很低,多数岗位已不提工作经验的要求,一切都等求职者“来了再说”。

但即便如此,不少岗位难以获得求职者青睐,也很少有企业能招到足够的员工。

记者从我市多家制造类企业了解到,部分企业一线工人的春节后返岗率只有80%左右,即便是春节后发开工红包的企业,返岗率也只有90%。流失的人工,有相当一部分转行去送外卖。

根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0-2025年中国快递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截至2020年,中国的外卖员、快递员从业总人数高达1000万人。加上近些年互联网公司在生鲜配送、餐饮供应链、网约车等领域发展迅速,不断从制造业“抢人”,造成产业工人流失严重。

留不住产业工人,“重庆制造”谁来制造?

建设“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如何解决人才问题?政府、企业都在想办法。

前不久,重庆一个叫桴之科的企业,研发了一款77GHz毫米波车载雷达,打破了欧美对该款产品的垄断。然而,研发这款雷达天线、PCB板等核心零部件依靠的是外地团队。

“这确实没办法,重庆缺少无线电领域的高端人才。”重庆桴之科董事长董理理说,唯有高薪聘请“外援”这一个办法。

企业缺乏高端人才,政府出台政策全力破解难题。

4月22日,重庆连续出台《重庆市加快集聚优秀科学家及其团队的若干措施》(简称“塔尖”政策)和《重庆市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简称“塔基”政策),围绕安家资助、项目支持、岗位津贴、科研经费、金融扶持、成果激励等方式集成奖补,共提出17条措施,大力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陶世祥表示,未来两年两江新区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塔基”人才需求超10万人,急需高端科技研发“塔尖”人才近千名。

为此,两江新区近一年来动作频频:明月湖科创实验班揭牌开班,两江协同创新区“一号工程”西工大重庆科创中心建成投用,两江新区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一系列产学研合作协议……但这些项目均处于起步阶段,要获得效果仍需要一段时间。

“这些项目值得期待,缺少名牌大学的深圳就是这样培养中端人才。”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董事长王飞说,2012年以来,深圳通过自主举办以及引进国内外名校合作的方式,成立了南方科技大学等7所院校,还按照“小而精、专业化、国际化”的思路,合作共建起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等一批产学研用结合的特色学院。

不同于高端人才需要引进,中端人才需要培养,产业工人原本是重庆的强项。但随着服务行业用人数量的增加,以及薪酬待遇的提升,各产业链特别是制造端如何留住产业工人?

“产业工人群体看似庞大,但他们的诉求却有很多共性。”田勤认为,稳定产业工人队伍的关键,一是解决他们的个人发展问题,二是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林杨说,在长安汽车,每一个产业工人都能真正学到技术。厂里的前辈们都愿意为新人提供指导,所有员工都适用“横向七类、纵向二十二级”的职业发展通道。个人发展不愁了,工人们自然打算好好干下去。

在热闹、舒适的地方,兼顾工作与生活。无论对于科学家还是产业工人,这都是最朴实的愿望。然而,制造业企业的研发和生产用地大都规划在远离市区的地方,怎样才能让员工生活丰富多彩?上海张江科学城的答案是:产城融合。

细看《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可以发现,教育用地比例不小于21%,居住用地比例约20%,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和绿地比例不少于16%,水面率不低于10%……生活配套规划相对于产业规划,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但正是在这座少了“高”与“冷”、多了“烟火气”的科学城里,不同层次的人才都找到了归属感,迸发出了强劲的创新创业活力和生产积极性。2020年,张江科学城规上工业总值突破3000亿元,真正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产业高地、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