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云阳人才网 > 资讯快报 >
“巴掌田”“鸡窝地”变成了“聚宝盆”

云阳招聘网    时间:2021-03-06    云阳人才网

近日,梁平区合兴街道合兴李子园,游客身穿汉服在雪花般的李花下走过。近年来,合兴街道大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子。特约摄影 刘辉/视觉重庆

编者按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2021年,产业振兴尤为关键。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重庆市委一号文件,均提出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业“接二连三”。

重庆山区土地零碎、耕作条件较差,发展传统种植、养殖业投入大、收效低,但气候、生物和资源的多样性特点,却使其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优势和潜力突出。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逐步凿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山路”。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市委一号文件精神,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重庆日报从今日起推出“念好山字经,巧打特色牌——重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山是大地的脊梁,坚毅刚强。

重庆多山,山地丘陵面积占比高达98%。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注定了重庆无法像平原地区那样发展大规模农业产业。

但与此同时,大山大江也馈赠了重庆丰富的物种资源、多样的立体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优势特色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何将制约农业效益提升的“穷山”,变成高效农业发展的“靠山”?

近年来,重庆学好用好“两山”理念,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逐渐走出了一条“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路子。

念好了“山字经”,打响了“特色牌”,“巴掌田”“鸡窝地”正在变成为“聚宝盆”。

靠山吃山,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是重庆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然选择

2月20日,农历大年初九,阳光普照巴渝大地。

垫江县坪山镇莲花村五、六组的山丘之间,漫山遍野的青菜头进入了砍收的高峰期。一垄一垄的田埂上,几十名工人猫着腰、挥舞着镰刀,将一株株青菜头砍下,再剔掉不用的叶子,丢入编织袋里。”轰隆隆”……一辆拖拉机直接从村道开下田埂,将一个个编织袋装入拖斗,扬长而去。

热火朝天的砍收场景,再加上青菜头创历史新高的价格,让承包这片山地的村民余友权乐得合不拢嘴。他抹了抹汗水,大声招呼着工人:“趁着天气好,我们多干点。”

余友权承包的这片山地曾是一片荒坡,杂草丛生,坡度大,并不适合耕种。“我承包后,拿到了每亩1000元的宜机化补贴资金,自己再投入一些,就把荒山荒坡改造成了如今的样子。”余友权说。

放眼全国,重庆农业农村主要经济指标相当于中等农业省份。

从立地条件来看,重庆属典型的丘陵山区,高低起伏、沟壑纵横。全市耕地3500多万亩,常住人口人均1.16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户均不足5亩。全市15°以上坡耕地占51%,单块1亩以下耕地占80%以上,耕地分散在3处以上的农户占比高达60%。“巴掌田”“鸡窝地”,扛着锄头种玉米,曾是重庆不少地方农业的真实写照。

如何在“鸡窝地”“巴掌田”上振兴乡村产业,是摆在重庆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重庆属典型的丘陵山区,耕地多为‘鸡窝地’‘巴掌田’,但农业资源多样、生态环境良好。怎么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实现脱贫、乡村振兴的关键。”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大力发掘山地生态这座“富矿”,用好山水林田湖这些“宝贝”,将“温饱型”粮食作物调整为“小康型”经济作物……近年来,聚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成为我市农村地区的共同选择。

“着眼产业发展潜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该负责人表示,立足乡村现实基础,我市将产业重点放在柑橘、榨菜、柠檬等特色优势产业上,集中打造三峡库区柑橘产业区、长江上游榨菜优势产区、北纬30°柠檬优势产区、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道地药材优势产区等特色产业集群,不断优化“粮经、种养、区域、产业、产品、经营”结构。

以“一区两群”为统领,发展“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方向既定,目标已明,路径清晰。

“首要的工作是:让全市的乡村产业规划和布局更加合理、科学,各区域、板块之间既相互弥补,又良性竞争,从而引导其激发潜能。”市农业农村委乡村产业处处长艾丰坦言。

充分考虑区位条件、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后,市委、市政府谋定“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针对主城都市区,打造粮油保供基地,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和农村电商服务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针对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做强“三峡农家”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成片成带成规模建设柑橘(柚)、脆李、草食牲畜、生态渔业等现代农业产业园;针对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以“文旅+”为中药材、茶叶、烤烟、特色经果林、调味品、生态畜牧等特色产业“链条化”赋能。

大区域层面的合理布局,基本保证了散布在山间的产业既能立足优势资源禀赋,又不脱离市场盲目发展。具体到每一个小气候中,“干什么、干多大、怎么干”则还需下一番功夫精心研判、细细思量。

——坚持小规模,创新实践“小块变大块、土地化零为整”土地流转模式,破解“在哪种地”的问题;

——坚持多品种,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好特色牌、走好生态路,破解“种什么”的问题;

——坚持“高品质”,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破解“如何种地”的问题;

——坚持“好价钱”,把产销对接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入研究市场规律,深度对接国内大市场,破解“怎么卖”的问题。

框架有了,如何填充内容?

我市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十,就是重点发展柑橘、榨菜、柠檬、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特色水果、特色粮油十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产业集群;百,就是培育100个以上年产值超过亿元的加工龙头企业,打造1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千,就是建设10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培育100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大量资源要素在“十百千”工程引领下迅速渗透进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农产品加工扩产增效,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迅猛,各区县“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在差异中找准特色,在协同中迈向现代。

一杯橙汁、一碟小菜、一味黄连、一叶香茗……随着“十百千”工程的深入实施,一个又一个“生态宝贝”被大家耳熟能详,一个又一个龙头企业飞速成长。在去年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重庆市鱼泉榨菜(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汇达柠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重庆凯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四家龙头企业,分别跻身全国农业行业蔬菜类、水果类、林特类TOP10龙头品牌行列。

改革成为重庆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助推器”,十大产业产值已达4500亿元

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改革成为了关键词。

“土地是农民手中最重要的资源,但依靠农民自身是很难将其盘活的,这就需要改革,不管是流转也好、联营也好,最终是为了推动资源要素的流动。”市农业农村委有关人士表示。

“三变”改革,成为了盘活土地资源,助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丰都县三建乡地处三峡库区腹地,1.3万多村民居住在“三山夹两河”的峡谷和山腰地带。全乡面积有63平方公里,但可耕地只有2.3万亩,而且坡耕地占比超过70%,全乡70%以上劳动力外出务工,日常耕作的土地仅有6000多亩。

当地通过摸索和调研一致认为,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上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应更加强化改革思维和举措以实现乡村“循环造血”。为此,三建乡以实施整乡“三变改革”为抓手,将分散闲置的农村资源集中盘活,破解发展高效农业存在的技术、管护、市场等系列难题,着力构建产业兴旺、资本增值、农民增收的多赢局面。

通过土地入股合作社的方式,三建乡将长期闲置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笋竹、苗圃、油茶、冷水鱼养殖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打造15个种植、养殖基地,同时积极完善道路、水利等产业配套设施。目前,全乡1.87万亩入股合作社的土地都已全部栽种各类经济作物,昔日的闲置地变成了“聚宝盆”。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农业农村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要先壮大起来。

前不久,涪陵区马武镇白果村村民田茂连收到了村上统一发放的“分红钱”。白果村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共清查核实出村级集体资产360多万元,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708人,按照每户人头和年龄段划分,全村共分64627股。通过出租固定资产,成员们每年都能稳定分红。

田茂连说,凭着手里的股权证,家里又多了一笔收入,感觉挺不错,“哪怕按一股每年只分红一元钱,一年也有151元钱,从2016年开始,已经拿了5年。”

在重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了村集体经济——去年,全市有经营性收入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达8987个、占比98.4%,累计实现农村实物产权挂牌交易73万余亩、收入近44亿元,其中承包地经营权流转53万余亩、收入30亿余元。

此外,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实施“三乡”人才培育工程……等等,一项项改革,助力全市十大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高速发展,截至目前综合产值已达4500亿元。

冬去春来,阳光普照。行走在巴山渝水间,蔬菜、果树、水稻郁郁葱葱,娃娃鱼、岩原鲤游弋跳跃,一个个现代农业园区生机勃勃,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发展的气息扑面而来。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振兴。一块又一块“巴掌田”“鸡窝地”,焕发出新的巨大的活力,让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汇聚起乡村振兴的蓬勃动力。

                                                                                                                                                          来源:重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