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拍摄的重庆主城。特约摄影 王正坤
扎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两省市交通主管部门达成交通运输合作相关事项,着力构建4个“1小时交通圈”。4月12日,重庆西站,“川渝贵”动车环线C6014次列车出发。记者 龙帆 摄
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果园港是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图为朝阳照射下的果园港。何建钢 摄
2019年,重庆打响碧水、蓝天、净土“三场保卫战”,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图为巫峡翠屏峰远眺神女峰。特约摄影 王正坤 摄
岁末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仿佛给人们生产生活按下了“暂停键”。重庆发展的脚步,却没有因此停滞。
云会议、云招商、云签约、云采购……重庆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每个环节都尽量往前赶”、“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
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重庆处处上演速度与激情。
从研发到上市国内首个化学发光法新冠病毒抗体检测产品,只用40天;从拿到生产许可证,到生产出防护服,只用7天;从接到订单,到复工生产出对抗新冠病毒有效药磷酸氯喹原料,只用两天……截至3月31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大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只因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2019年4月17日,总书记视察重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周年的历史性关键时刻,对重庆作出了“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重要指示。
“三个作用”科学标注了重庆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与“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相互贯通,是总书记在新时代赋予重庆的重大使命、交给重庆的战略任务。
春流激荡,潮涌两江。一年来,重庆人挥洒智慧与汗水,立足“四个优势”,围绕“三个作用”奋发有为,努力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春天里最大的发展共识
4月2日,大足区三驱镇。连接四川内江的高速公路工地上,300多人正干得热火朝天——“我们要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这是重庆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的一个缩影。
今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优化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决策,是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优化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行动,是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重庆人深感责任重大、机遇难得。
1月6日,市委常委会迅速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一系列贯彻落实行动,在重庆迅速展开——
1月7日,川渝两省市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召开;1月9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领域合作推进会举行;3月17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确定一揽子具体工作方案、工作机制和重点任务;3月23日,重庆召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动员大会;3月25日、26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马不停蹄赴相关区县调研;2月下旬至3月底,由市领导带头领题,对8个方面43个专题进行集中调研;4月7日,召开市领导集中调研成果交流会,部署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
4月15日,中共重庆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立足“四个优势” 发挥“三个作用”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全会强调,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使成渝地区战略地位凸显、战略空间拓展、战略潜能释放,蕴含着“补齐短板、打牢基础”“优化结构、加快升级”“深化创新、增添动力”“扩大开放、拓展空间”“绿色发展、倒逼转型”的新机遇。扎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最根本的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最关键的是同心合力办好合作的事情。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战略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努力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践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一系列务实措施,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按下“快进键”。
市级层面——
川渝两省市发展改革委共议疫情防控,签署联防联控工作备忘录;两省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签署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协议,建立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交通主管部门达成交通运输合作相关事项,着力构建4个“1小时交通圈”。
开发开放平台层面——
重庆两江新区携手四川天府新区,共同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门户;重庆高新区和成都高新区形成“双区联动”工作方案;重庆科学城将与成都科学城合作,打造西部创新高地;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与成都市青白江区国际铁路港签署协议,在四大领域推进20项合作。
区县政府层面——
万州与达州共建“达万协同发展示范区”;北碚与四川绵阳签订协议,围绕八大领域深化合作;梁平与达州签署合作协议,携手实施近百个项目;荣昌、永川与泸州、内江达成产业联盟合作协议;重庆潼南与遂宁签订“1+N”协议,建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体系。
企业层面——
全球“五大行”之一的第一太平戴维斯物业顾问(成都)有限公司落户江北嘴;重庆猪八戒网未来3年将设立217个数字经济产业服务中心,实现在川渝各个区县全覆盖;重庆长安提前打款,解了四川建安工业燃眉之急。
一切,都在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号——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经成为重庆各界最大的发展共识!
开放步伐
一刻也没有停止
3月10日上午10:10,一趟满载着纯碱的班列,驶出重庆团结村。48小时后,这些货物将抵达广西钦州港,通过海运运往泰国曼谷。
这些产自青海的纯碱,之所以选择走西部陆海新通道,一是因为快,比传统方式节约10—15天;二是因为疫情期间不停运,可以确保货物及时送达。
疫情期间稳定运行的,还有中欧班列(渝新欧)。疫情发生后,中欧班列(渝新欧)不仅保持每日2-5班开行频率,创新开通“点对点”专线运输服务,并首次大规模疏运全国欧向邮件。今年前两个月,这趟班列货值同比上升24.6%。
大通道的平稳运行,背后是重庆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在市委、市政府看来,重庆发挥“三个作用”,一刻都离不开扩大开放——
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必须依靠扩大开放来提升综合实力和支撑能力;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开放是题中之义、必然之举;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示范”本身就是一种开放。
市委书记陈敏尔要求,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为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作出新贡献。
一年来,重庆开放发展高潮不断。
一大批重要的国际会议在重庆举办——
2019中国云计算和物联网大会、2019上海合作组织地方领导人会晤、中新金融峰会、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好戏连台。尤其是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盛况空前:46场论坛、8大国际赛事、100多场发布会接连登场,日均客流高达20.94万人次,签约项目超过600个。
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设快马加鞭——
向西,2019年中欧班列(渝新欧)运输重箱量及货值同比增长均超过48%,位居全国第一;向南,由重庆发起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朋友圈”扩大到“13+1”,2019年铁海联运班列趟数增长51%,涪陵班列、长寿班列顺利首发,江津班列稳定实现“周周班”;向北,“渝满俄”实现每周固定发班;向东,长江重庆段水上运输人次和货物量同比分别增长46.4%和10.9%;
一大批开放平台提档升级——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截至今年2月底,已累计签署各类合作项目204个,总金额逾300亿美元;重庆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240余项;两江新区,2019年新增外资企业35家;重庆高新区全力打造升级版,正在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和创新驱动新引擎。
2019年,开放平台贡献了全市外贸进出口的七成,吸收了全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八成,成为全市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主战场。
一大批企业加快“走出去”——
重庆对外经贸集团在全球设立11家海外工程企业,预计今年海外项目将再增加10个;博赛矿业布局4家海外公司;力帆汽车在埃塞俄比亚开展网约车项目,首批1000台车正在加紧生产;重庆小康工业集团在印尼建100个标准销售网点,并成为当地市场排名前十的中国汽车品牌。
……
一系列举措,推动全市开放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9年,重庆实现外贸进出口增长11%左右,实际利用外资保持100亿美元以上,居中西部前列;对“一带一路”沿线进出口增速超过30%。
更令人振奋的是,2019年9月,陈敏尔率中共代表团对新加坡、菲律宾、斯里兰卡三国进行友好访问。10天时间,重庆与新加坡、菲律宾等签署近40项合作协议。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重庆必将与沿线国家进一步深入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共享发展机遇、携手互利共赢。
苦练内功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这个春天,重庆汽车产业喜讯不断。
3月10日,长安汽车L3级自动驾驶正式量产;3月20日,长城汽车重庆工厂宣布追加投资10亿元生产新车型;3月27日,长安逸动PLUS上市;3月29日,林肯品牌首款国产车型在重庆下线;3月31日,有汽车界“富士康”之称的瑞悦汽车重庆工厂竣工投产。
疫情中重庆汽车产业为何能逆势而上?答案只有四个字:苦练内功。
“加强疫情防控要切实做到‘三个不放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切实做到‘三个要抓紧’”。市委主要领导要求,长短结合、远近统筹,抓住用好重大发展机遇,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系列调研马不停蹄地进行——新基建和重大工业项目工地、生产性服务业现场、智能化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厂房、科技园区……处处都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身影。
一个个专题座谈会接连召开——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汽车摩托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外贸外资企业发展座谈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主要领导把脉问诊。
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截至3月中旬,全市“云签约”各类项目200余个,协议引资近2000亿元;3月20日,110个工业投资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575亿元;4月初,28个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约1054亿元。
一揽子扶持企业的优惠政策相继出台——续贷续保、转贷应急等金融支持,预计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16亿元;增值税率下调、个体户税额调整等税收优惠,让企业少缴近10亿元;社保费优惠政策,给企业减负133亿元;稳岗补助政策,直接给企业返还16亿元。
……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
努力发挥“三个作用”,一年来,重庆从服务全局中努力谋划推动自身发展,努力做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
在产业支撑方面,重庆加速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力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以“芯屏器核网”为代表的智能产业异军突起。
一年来,重庆共实施2000多个智能改造和数字化生产线项目;全面推行“云长制”,“一云承载”共享共用共连的云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京东方、紫光、阿里等一众行业巨头悉数落户,深度布局重庆。2019年,重庆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5%,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达43.5%和30.7%。重庆获批成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方面,通过国际消费集聚区打造等10大工程的实施,重庆位列“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榜单之首。
在城市提升方面,重庆大力实施“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城市提升行动计划”。
2019年,重庆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39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235公里,建成“四好农村路”2.5万公里,全市建制村通客运率达到99.6%。昔日重山阻隔,今日天堑变通途。
“马路办公”整改问题36.7万个,启动“山城步道”建设、“四山”保护、“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智慧重庆”建设入选中国十大案例。2019年年度民调显示,重庆市民对城市管理满意度达到92.9分,创历史新高。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重庆以线下“一窗受理”、线上“一网通办”等创新方式,提升行政效率;以减税、降低要素成本为切入点,大幅降低企业负担。《2019年重庆市外商投资环境测评报告》显示,不少企业表示未来有扩大现有规模、投资新项目的强烈意愿。
在激发创新活力方面,一年来,重庆部署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创新创业创造空间体系初步成型;修订“成果转化条例”,激发科研澎湃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10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2019年,重庆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12.1%,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5.2%。科技型企业数量增长4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长20%以上。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系列务实的举措,使重庆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绿色发展
春天里的美丽故事
3月26日,重庆市两江地区人民检察院挂牌成立,其主要职能是保护长江流域环境资源。
这是重庆提升保护长江生态司法效能的最新举措。2019年,依托于一个完备的环保司法体系,重庆立案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同比上升35.4%。破坏生态必被罚,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是总书记赋予重庆的重大使命和任务。
3月12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广阳岛调研时强调,要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重庆把初心使命变成埋头苦干的自觉行动,努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2019年,重庆打响碧水、蓝天、净土“三场保卫战”,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一江碧水向东流;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6天;主城区纳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固危废和重金属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疫情发生以来,重庆更是实现医疗废物、废水“日产日清”——100%无害化处置。目前,全市66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强力保护和重拳治理下,山更青了,水更绿了。
在开州,通过消落带生态恢复,汉丰湖湿地水清了,鱼多了,成群结队的斑嘴鸭在此安家;在长寿,累计投入上百亿元建成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废水100%集中收集处理,没有一滴流入长江;在广阳岛,果断踩下大开发“急刹车”,生态修复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再现“长江风景眼”。
绿色,是发展的最美底色。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为此,重庆不断提升产业经济“含绿量”和生态环境资源“含金量”。
在万州,一度为当地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重庆三阳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厂房,由于存在污染隐患,被全数拆除;在云阳,一个跟踪了8年、投资50亿元、年产值100亿元的项目,最终被主动放弃;在綦江,82637.09平方米的违建“蓝屋顶”,在65天里被拆除。
截至目前,全市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已全部淘汰。
与此同时,通过念好“山”字经、做活“水”文章、打好“生态牌”,一大批新兴的生态产业正在巴渝大地崛起。
2019年8月,巫山机场通航,自此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市民,都可以吃到当天从树上采摘的巫山脆李。目前,这种市场售价高达每市斤30元的高档水果,已经在当地种植了20万亩,数万农民吃上了“生态饭”。
酉阳,对石漠化土地进行生态改造修复,集中连片种植青花椒逾30万亩,10万农户年增收700万元;黔江,石头缝的“鸡啄地”满栽桑树,村民靠桑蚕脱贫致富;南川,以前石头裸露、杂草丛生的山王坪,如今已成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成为生态旅游胜地……
去年,重庆植树造林640万亩,仅森林旅游康养一项,就接待游客1亿多人次,综合收益超过330亿元。异军突起的环保产业,2019年销售收入也近1100亿元,今年有望达到1300亿元。
重庆通过做强绿色产业,让群众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重庆发展的脚步如滚滚长江水,奔涌向前。
明年春天,再看巴渝,必然又是一幅新画卷!
推荐文章
APP下载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