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认清各类骗术陷阱
通过归纳总结身边发生的、媒体报道的、网上流传的各类招聘陷阱,从行骗目的来看,发生概率较高的主要有以下三大类情况。
一些别有用心的公司通过接收求职简历,或打着免费求职讲座、培训的旗号,通过让毕业生点击链接或扫码入群,获取大量个人信息,然后把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这种情况给毕业生带来的后果,轻则被各种电话、短信骚扰,重则被违法犯罪分子假冒身份到银行申办信用卡,进行疯狂透支消费。
招聘收费是最常见的骗取钱财的陷阱之一,很多骗子公司都会以报名费、考试费、押金、保证金、培训费等借口向求职者收取各种费用,得手后便通过各种苛刻的要求迫使求职者自动放弃,或者干脆消失不见。还有传销诈骗这种比较极端的骗取钱财的方式,严重的甚至威胁到了人身安全。
有些公司在招聘过程中,与学生约定无劳务实习期,骗取免费劳动力。还有一些公司为了节约成本,以考试为名无偿占有求职者的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策划方案、文章翻译等成果。
02 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我们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通过一篇文章难以完全涵盖,但解决问题的思路,万变不离其宗。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现在各种渠道提供的求职信息让人眼花缭乱,在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走“大路”,避免抄“小道”。提倡同学们多从学校就业部门、政府就业指导机构、事业单位和知名企业自身网站等发布的需求信息、组织的招聘会中寻找求职机会。
对于社会网站和商业平台等渠道发布的招聘信息,要注意甄别、谨慎采用。如果招聘信息中出现单位基本信息不全、招聘流程不完整、岗位信息不明确、联系电话无法接通等情况,一定要提高警惕。有的骗子公司假借学校、银行、医院等单位的招聘信息,更改招聘邮箱,通过邮箱骗取个人信息或钱财。要确认招聘单位的合法性,可以通过企业征信平台查询,包括“全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信息核查系统”(http://www.nacao.org.cn)、“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http://www.gsxt.gov.cn/)以及“天眼查”、“企查查”等商业调查工具。
针对骗取信息的,求职过程中一般无需提供个人身份证号码,对于家庭住址、通讯地址等信息,也无需填写得太详细。若进入签约阶段,用人单位要求提供身份证或各类证明复印件,同学们可在复印件上标明“此复印件仅供应聘**单位使用”。另外,求职过程中,不随意点开不明链接、不随意扫二维码入群,避免不法分子通过这种手段诱骗安装不明软件,植入木马程序窃取个人隐私甚至财物。
针对骗取钱财的,对一切企业的招聘收费行为说“不”。按照有关规定,除了公务员录用考试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收取一定费用外,招聘单位不得以招聘为由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如果遇到企业招聘收费,切勿盲目交钱以免被骗,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
针对骗取劳动成果的,对于将要应聘的公司,要事先做个调查,初步评估公司规模,并根据应聘过程中沟通情况,判断是否有必要将自己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劳动成果提交给公司。求职者在提交自己的创意设计、营销方案、实验成果等内容时,一定要留有证据。也可以根据应聘具体情况,与公司约定劳动版权问题,声明你的创意或者策划未经本人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使用或者是将本策划案转借他人。这样,必要时就可以通过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
03 建立防"坑"免疫体系
面对有可能遇到的陷阱和未知的困难,构建自身防护系统是关键。就像面对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除了做好防护,自身免疫力是关键。青年人要保持良好心态,提高鉴别能力和防范能力,构建自身强大的免疫体系,变被动为主动,就能很好地面对、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毕业求职,意味着即将步入社会。社会是一个大熔炉,面对花样百出的各种陷阱,作为成年人,必须保持一定的警惕和防范。不麻痹大意,做个有心人,建立自己的“防火墙”,及时发现并处理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在信息量高度膨胀的时代,影响决策的,不是信息的数量,而是获取信息的渠道。掌握的信息越多,越需要我们学会辨别信号与噪声。给自己求职就业装上“探测器”,提高信息鉴别能力,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洪流中,去伪存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求职过程中,遇到自己不清楚、没把握的事情,不要贸然行动,因为求职考验的除了专业能力以外,还有社会经验。这方面来讲,身边的老师、师哥师姐、自己的父母,都是很好的“智囊团”。
写在最后,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很多人上当受骗,都是因为贪心导致的。贪图便宜,以为天上会掉馅饼,却忘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最终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戒掉贪心,就是给自己装上了“避雷针”,让自己避开雷人陷阱。